无忧书城
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
无忧书城 > 言情小说 > 山楂树之恋 > 简介及书评(1)

简介及书评(1)

所属书籍: 山楂树之恋

  关于《山楂树之恋》这本书

  原生态真人小说

  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清新明亮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揪心细节,使该小说具有原生态小说不同凡响的魅力。它在亲历者充满悔意的反复追忆下,呈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完美情人”,令所有女人魂牵梦萦。

  传奇之书

  小说中所述的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此时她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看到结局,所有人泪如雨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中国情圣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女人用三十年时间追思而成。每一次追忆,都令其早夭的情人更加具体,这特殊的“写作”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情圣”(苏童语)。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文革后期,而那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永不可再有,这样的爱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山楂树之恋》毕竟出现了,因此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中国式爱情范本。

  所有女性都会为之哭泣。

  它不仅仅将为女性读者钟爱,亦将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型研究材料。

  它所透露出来的“干净爱情”,对于当下情爱观,有着强烈的冲击。

  “山楂树现象”

  由于服务器在境外的“文学城”等网站国内不能访问,国内绝大多数网友之前并不知道《山楂树之恋》。一天,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的老总张小波先生参加一个聚会,偶然听到张纪中先生的夫人樊馨蔓女士和宏基伟业的总裁李明女士在热烈议论这本书,勾起了他浓烈的兴趣。很快,共和联动成为该书的图书和影视改编的版权代理。

  具有多年营销经验的共和联动图书公司,首先印制了五百本试读本,发放给文化界,影视界,艺术界名流,征求他们对此书的意见,希望从这些意见,对接下来成该书的产品形态、市场前景有更确切地了解与掌握。

  由于《山楂树之恋》是一本70年代背景的爱情小说,试读本大都送给了中年以上的文化名人。包括影视圈的姜文、张纪中、张元;媒体圈的窦文涛、赵忠祥,文化圈的朱大可、李银河;文学界的王蒙、苏童、刘心武;企业界的潘石屹、李明等人。

  《山楂树之恋》的试读本在名流圈内引起巨大的轰动,各界名流纷纷以短信、以邮件表达其所受感动。试读嘉宾中的影视界大腕如柳云龙、张元、张纪中、陆川、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则争相抛来橄榄枝要求洽谈影视改编。艾米向张纪中开出天价10万美元影视改编权转让费,就成为一时的大新闻。

  2007年9月初日,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在“山楂树之恋官方博客”上首次公布对众多名流的推荐语,立刻引起轰动,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强名家推荐阵容。随后,聚集在海外网站“文学城”“湾区华人”等处的巨大粉丝群纷纷涌入国内网站,为艾米摇旗呐喊,并自得其乐地为电影版《山楂树之恋》选导演、选演员。

  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都在议论山楂树现象,例如搜狐名博鞠健夫在其博客刊发有关《山楂树之恋》的文章,单篇文章的点击居然达到四十多万。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信息,以每天以惊人数量飞速增长。毫无疑问,《山楂树之恋》,已经流行。

  书评:禁欲主义获得了中产阶级的泪水

  禁欲主义获得了中产阶级的泪水

  —-对《山楂树之恋》洁癖爱情的批判

  周瑟瑟 卡丘主义诗人

  在中国人的情爱道德法庭上,情欲的旗帜永远是一面掩面哭泣的真正阳萎的旗帜,只有禁欲主义者才是崇高的真正勃起的元凶,禁欲主义者一定是最后的亢奋的发言者,他们高高在上,义正言辞,以至于到了我们这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他们还能博得中产阶级热烈的掌声。

  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正是一个奇怪的男人在标榜自己不与恋人做爱,而以高尚自居,而获取30多年后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泪水,历史在情爱中最能反应人性的本质。虚伪得没有了性生活成了中国人过去爱情生活最伟大的历史。

  如果你非要问我:《山楂树之恋》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还是史上最不道德的爱情?我只想说:这是一部有洁癖的中国人的情爱史。那段极左生活中的爱情在我今天看来,既是史上最干净的又是史上最不干净的爱情。不幸的是,那样的爱情让今天的名流与中产阶级泪流满面。据悉,影视大鳄张纪中因其爱妻被这部小说感动而要改编成影视剧。影星孙俪小姐已经是泪水汪汪,她显然没有像张纪中爱妻那么老,没有当过知青,但孙小姐无疑是受过虚拟影视爱情的教育。她代表这个时代的男女为《山楂树之恋》中静秋与老三无性的纯美爱情而哭泣。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爱情长篇小说,属于“知青小说”之列,并且我要说这部小说是“伤痕文学”的死灰复燃也并不为过。作者是海外不知名的女作家艾米,她充当的是小说女主人公静秋的记录者。这部小说是突然向以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慕容雪村为代表的时尚小说发射的一枚“催泪弹”,它正在奇迹般地让京城一帮大小名流火速翻找擦拭泪水的黄手帕。他们在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静秋与老三那样拥有纯洁、无欲的爱情?在上个世纪70年代,静秋和老三隔着厚厚的大衣,也有类似高潮的反映,但他们到死也没做爱。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么痛苦的发现啊,中产阶级们显然被静秋与老三的无性之恋弄得做爱也不是,不做爱也不是了,对自己的乱搞而心生悔意了,恨不得回到上世纪70年代重做处女与童男。太动人啦,静秋与老三充当了中产阶级的超级爱情教母与教父,他们的故事理所当然要掀起北京城里一轮“隔着厚厚的大衣,也有类似高潮的反映”的爱情试验。

  这是一个错误百出的网络时代,芙蓉姐姐之后势必会冒出静秋这样干净的女性,连电视红人窦文涛都要“向作者原作者致敬,为了真情实感。那天锵锵我还说了这本书,严酷环境往往是动人爱情的好舞台。”老窦呀,你嘴皮子可甜啦,你是说你向往那样的爱吧?向往做老三那样的男子吧?忽又听到大头美媚陈鲁豫纯纯地说:“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欲望的车轮滚滚向前,窦文涛、陈鲁豫之名流们只能后悔莫及了,时代不同了,你们永远做不了老三与静秋。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金瓶梅》、《洛莉塔》这样的美好情欲小说,也有《兄弟》、《活着》这样苦难革命式的哭泣小说。而现在突然冒出这本反人性、反做爱、反欲望、反高潮的苦难爱情小说,大有要打败琼瑶阿姨、战胜欲望横流的世俗生活之势,实属一个异数。但我这个写情欲大于禁欲的小说的中年人,对静秋与老三那种误导人民群众的神仙爱情生活是反对的,我不提倡荷尔朦处于激剧上升期的80后、90后男女学习静秋伯母与老三伯父,他们是人类情爱历史中的反动者,他们是肉体的囚徒,他们是人性的罪犯,他们是情爱历史的撒谎者。不要学习他们,你们的生活充满了甜蜜的欲望,你们的爱赤裸裸,你们的性比老一辈们要甜美,要科学,要进步,这是时代的必然,这是一个伟大的和谐的时代赋与你们的情爱的使命。

  我要反对静秋与老三的病态之恋!我要呼喊情欲的细雨快快来滋润我们自由而幸福的年轻人!

  2007-9-9 中关村午后

  书评:革命年代的爱与恐惧

  革命年代的爱与恐惧

  ——评《山楂树之恋》

  中间代诗人评论家 马策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泛性时代。不必细数充斥电视荧屏的各类性暗示广告,更不消说互联网上泛滥成灾的五花八门的性想像、性行为,单表一则新闻——日前广电总局封杀四川、成都某某广播电台有关涉性节目,就足以支持这个“泛性时代”判断。广电总局措词严厉,称某某电台“用两到三小时公然谈论、肆意渲染,描述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和性器官,大肆吹嘘性药功能”,“内容淫秽不堪,色情下流。”……在此泛性时代阅读以革命(禁锢)年代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不免让人觉得,透过时代变迁,这纷扰人间的世俗之爱还得持续寻找出路。

  泛性时代爱情唾手可得,但它很可能将爱简约成性,感官很可能替换了感情。禁锢年代,爱情看上去纯洁而理想,其实,这样的爱情压抑、变态得要命,说它被革命/政治一整套意识形态逻辑所劫持殊不为过。只不过,人们通常看不见,爱情这个热烈的身体上原来还有扭曲的意识形态冰冷的投影。此所谓,爱情被革命禁锢,理想被政治绑架。再宽泛一点说,泛性时代以娱乐、消费的名义,利用强势媒体放大爱情主题,但难免有性无爱。而革命年代,以意识形态的名义,通过政治洗脑作用于爱情,因此也难免有爱无性。两者一路货色:都是灵肉分离。所以我不说革命年代的爱要好于泛性时代的爱。所以我要说这两个时代的爱都不是正道。所以啊,时代都不对,爱情都错了。

  《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于1974年春。老三是那个年代的帅哥,静秋是彼时的美女,都是正当肾上腺素贲张、荷尔蒙奔涌的年华。有道是野百合也有春天,爱情说来就来,但是,的确,“毒草”没有爱情。

  多么可怜的静秋,多么压抑、扭曲、变态的她啊。她听到老三说出“爱情”、“追求”这样的字眼,会心惊肉跳,会尴尬不堪,这是少女的羞涩吗?既是也不是。说不是,更多的是因为,静秋在跟老三稍微亲密接触之后,都会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资产阶级情调”,羞涩于是变成苦涩。静秋家庭出身不好,是地主的后代,她早已学会遵循革命主题思维、行动。革命/政治议程操控了她的精神,她时刻自觉地在灵魂深处“狠批私字一闪念”(小说中尽管没这么提,但它是当年触及灵魂的时代风尚)。对高中女生静秋来说,革命更多地以学工、学农、学军、学医等方式展开,但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得“政治正确”,这是头等大事,否则势必断送前程,还可能危及她成分有问题的家庭。静秋可是一直紧跟时代风尚要求上进的好学生、好女儿。关于爱情,当年“政治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谁跟谁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之类。静秋中了意识形态的毒,时代语境规制了你:你要是不中意识形态的毒,你本身肯定沦为时代的“毒草”。静秋的爱无力:无力穿越禁锢年代。她和老三的爱情无法不陷入囚徒困境。压抑、扭曲、变态的首先是意识形态本身。在革命和生活之间潜藏着深刻的恐惧:人对意识形态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适时转化为对爱情的懦弱。

  意识形态无时不在。就说俄罗斯经典民歌《山楂树》,那可是为50年代的过来人所钟爱,而50年代为中苏蜜月期,初生的共和国天空无比明丽。到了静秋的70年代,中苏交恶,《山楂树》也可能成为政治压抑的象征,静秋还是偷偷跟一学俄语的实习老师学唱的。在《山楂树》的歌唱中,一个少女爱上两个工人小伙子,他们在山楂树下约会,但少女无从取舍,因此向树发问。静秋爱上了老三,却囿于革命语境,只能向政治求助。这是主导静秋的行动能力。倘若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我们也可以说,可怜的静秋,她爱的能力实为政治能力所转嫁、挟持,政治激情模仿、借助她爱的激情大行其道。再说静秋对生理卫生的无知。我不能断定1974年是否出版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生理卫生科普小册子《性知识漫谈》(说它风靡一时,是因为一代人曾经把它当作黄色作品阅读,因此掌握了性知识那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但我敢说,即便是已出版了,静秋也能做到自觉地不去读它。而母亲不进行适时的性教育,也是时代语境压迫所致。静秋显得如此可笑。可笑的还有,那个时代,女性身体以端正笔直的板儿身材为美(这符合清心寡欲闹革命的要求),最好身体往墙上一靠,就能跟墙严丝合缝。如果胸脯或者屁股顶着墙,那叫一个“三里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人出鼻血的前挺后翘S型),“丑死了”。静秋不幸就长了这么一付丑死了的魔鬼身材。这让她痛苦于自己不革命的长相。好吧,这一切都是政治惹的祸。恐惧得以扩散。意识形态囚禁了身体,静秋不仅可笑、可怜,亦复可悲。爱情这回事,实为静秋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再来说老三,这个省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一个富有诗意的青年。他予静秋百般关爱,这符合爱情原则。他的不幸,在于无能将静秋从意识形态一途上扭转方向,他爱青春的静秋,也爱革命的静秋,这爱的确有点累。更大的不幸是,白血病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于是最让人心碎的一幕展开了。

  在老三不久于人世的时刻,在他向医院护士借来的房间里,他和静秋同睡在一张床上,彼此用手互相“看”对方的身体。老三想带静秋一起“飞”,但却演绎成一起折翅事故。老三可以大汗淋漓,可以让精液流在静秋手中,却不可以做爱,不可以遵循他们热血青春的身体意志。爱情主题中应有的自然属性被取消,本能在此缺席,生命激情和冲动一起不在场。借来的房间不是伊甸园,静秋不是夏娃,拒绝偷食禁果。他们的行为如此干净,尽管干净不似子夜修女的床单,却也犹胜护士的白大褂。这是为什么?是发乎情止乎理吗?是小说作者要暗合《诗经》年代为爱情话语规定的中正品格——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怨”吗?应该不对。其实不难理解,站在老三一边,因生命垂危,不忍心让静秋日后独吞失去处女之身的恶果,道义在此获胜,作为读者大可为老三大唱赞词。站在静秋一边,她似乎有完整交出身体的意愿,但必须承认,隐隐然,意识形态依然作用于她的内心。而老三也不可能在此破坏静秋的政治意志。此刻,恐惧最终战胜了爱,革命压垮了身体。到此为止,我觉得作者抡圆了贯穿小说始终的爱与恐惧这一隐秘而又复杂的的逻辑。

  透过《山楂树之恋》这一革命年代的爱情叙述,我其实并无好言相赠,我不愿意把诸如纯情、高尚、理想之类的赞词赋予老三和静秋。正相反,我一直在谈论压抑、扭曲、变态,一直在谈论一种令人恐惧的意识形态对身体意志和自由生命意志的伤害。它导致的伤害究竟有多深?它钳制人的内心,并进一步强化内心,形成内生机制,在内心制造恶性正反馈,让人以单向度的政治、革命思维面对真实生活。不要忘了,老三的司令员父亲曾经也被打倒过,而作为一种家庭保护性措施,老三在认识静秋之前,曾经还有过“政治联姻”。在我看来,《山楂树之恋》实为一出爱情乌托邦。老三和静秋都是革命年代的可怜人,当老三埋葬在西坪村那棵山楂树下,时代进入到1976年。没多久,静秋的生活跟随这个国家一同好了起来。当然,尽管,我们说老三和静秋可怜,说他们的爱情话语是一种政治话语模仿,但小说作者艾米并没有着控诉那个年代的革命意识形态,但又分明让我们领悟到了这一点。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最少作者没有把《山楂树之恋》书写成“伤痕文学”。

  也许,在此有必要提到王小波的杰作《黄金时代》。同为革命年代的爱情叙事,但知青王二和陈清杨没有恐惧,他们沐浴着亚热带的山风快乐

  野合,阔大的芭蕉叶撩拨着他们的“伟大友谊”。他们甚至把遭受批斗示众(“出斗争差”)也当作爱情的狂欢之旅。他们一举穿越了禁锢年代,让爱情真的飞了起来。禁锢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对禁锢的反抗,在禁中取乐,然后颠覆日常经验世界。再然后,自由如野马脱缰。美学就此获得反讽能力。相对于王二和陈清杨的“黄金时代”,老三和静秋的“山楂树之恋”,只能不幸名曰恋在废铜烂铁时代。这当然可怜。

  “世上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山楂树之恋》似乎还有心让人重新思考这一宏大命题。显然作者艾米没有交出答案。答案可能是灵肉和谐,它可能永远存在于有能力穿透现实生活的文学求解中。但是,作为静秋的原型人物,在老三逝世30周年之际,有心拿出当年草就的爱情回忆录外加今天的口述,交由作者艾米重新叙述,这就足以表明他们彼时的爱情依然值得久久凝视。对当事人而言,这是不能释怀的真实纪念。对读者而言,毕竟异质于我们时代的特殊生活也值得一读。

  欢迎从无爱的泛性时代回溯到无性的革命年代。

  书评:一个不完整的真实女人

  一个不完整的真实女人–读《山楂树之恋》80后绝望女人

  夏果果一段恋情要怎么样才会是完整的,一个女人要怎么样才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在我了解了男女之爱后,我就一直在考虑,始终没有答案。

  一趟北京之行,我带回了一本书,也带回了一个女人锥心的疼。我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去看《山楂树之恋》,得出的结论是,我的泪腺新陈代谢真的很发达,这不是一个80年代女子的疯狂爱情,却让我这个80年代的女子哭的疯狂。

  事实上,女人的感情从来不分年代的,只不过可能因为年代背景的不同而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隐忍和激烈一直存在于每个女人的内心。

  书评:当爱还在扎劲时

  当爱还在扎劲时——写给《山楂树之恋》

  逃之11

  说实话,我最不爱看的,就是爱情故事。这源于我从小不爱看电视连续剧,凡是对有剧情的东西特别排斥,所以后来我写的小说,都是电视剧的反面教材。

  因朋友之托,开始打足精神看这部新出炉的长篇爱情小说,讲的还是我没经历过的我父母那个时代的事情。我先是把序言和后记看了一遍,觉得行文的语言风格我是十分喜欢的,因为很朴素,我最受不了安妮宝贝式的那种言情小说语言风格,未免太脱离生活了,或者说,太脱离老百姓的生活了。更重要的是,我这个人,特别的不“浪漫”,所以我喜欢直白的小说语言,至少这一点,我对《山楂树之恋》是好感很重的。不过说回来,里面讲的内容,确实是提不起我巨大兴趣的。在我印象中,我既不喜欢杜拉斯所描述的疯狂而绝决的爱情,也不喜欢村上春树故事里离奇的冷感的爱情,我唯一稍微喜欢点的关于爱情的描述,是米兰昆德拉的那种,他把男女关系分析的很透彻,也未免有点太残酷,而那种残酷或者说酷,又是十分冷静而克制的,它没有“绝望”的气息,它是第三者平静的分析问题的结果。在《山楂树之恋》中,既没有杜拉斯那种,也没有村上那种,更没有昆德拉那种,所以导致我既不反感它,但也不迷恋它,甚至我很难把它当小说来看待,鉴于我的小说概念和这种估计会成为畅销书的小说概念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只好把它当成电视剧剧本来看,并且估摸着作为电视剧专家的我的妈妈大人,多数会追看这本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的。电视剧要具备的要素,也就是它们凭什么去吸引广大的中年妇女,我觉得无外乎“扎劲”二字。“扎劲”是上海话,意思大致是很吸引人,很带劲……只有那个故事够扎劲,才是好看的电视剧,反之则可能发展成为严肃小说或其他,哈哈!

  这个道理放到爱情或者爱情故事当中,也是成立的。爱只有扎劲的时候,深陷其中的双方,无论男女,男男,女女,那才是劲头十足的,等那爱不再扎劲,大家可能有的忙赚钱去了,有的忙政治去了,有的忙孩子去了,有的忙皈依去了。《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与老三的爱情,就是处在“扎劲”里头,而且幸运的是,扎劲还没结束,他们也没得到什么正果。这就是为什么静秋还能写回忆录来回忆老三这个男人,而如果他们真的有了“结果”,她也就不会去写什么东西了,因为那个时候,爱情肯定已经不扎劲了,不再扎劲的东西对于一个非小说家的普通人来说,没有书写的价值,而真正的小说家会去写那些已经不再扎劲的东西,但企图去发现之后的意味深长的东西,但这肯定不是本书的企图心范围内的事情了。至于故事发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我对当时的人和事都是有所耳闻的,所以除了会心一笑外,并不觉得有多么的稀奇和令人费解。所以真要我从一个“80后”年轻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候的男女之爱,我是看不出多大区别的,我并不关心一些表面的东西,深入进去的话,男女关系从来都是那么回事。这也是为什么昆德拉描述的男女关系很难感觉到它的过时,很多小说可能也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但我读起来就觉得发生在现代,因为他关注的就是本质的东西。

  最后,我对该书的前景非常看好,因为我的眼光和口味是热门电视剧和畅销书的反面,要是我看得很扎劲的话,那这个故事就钱途堪忧了,幸好,我看的不怎么扎劲,但主人公爱的还是很扎劲的,主要是我对扎劲的东西恰恰是最扎劲不起来的。80后大概都喜欢与众不同吧,我尤其爱好这点。

无忧书城 > 言情小说 > 山楂树之恋 > 简介及书评(1)

发表评论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只因暮色难寻作者:御井烹香 3十二年,故人戏作者:墨宝非宝 4第二部 光芒纪·斑斓作者:侧侧轻寒 5佳期如梦作者:匪我思存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