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书城
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九集 一决雌雄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九集 一决雌雄

所属书籍: 易中天品三国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是一场决定着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袁绍固然是志在必得,曹操也只能胜不能败。但是,曹操虽然拥有政治上的优势,军事力量却明显地不如袁绍。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曹操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袁绍不顾部分谋士反对,决定集结十万精锐部队向许县挺进,捍然发动了一场意在剿灭曹操的战争。这时,袁绍已经消灭了盘踞在北方的公孙瓒,拥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可以和曹操一决雌雄了。
  曹操立即北上迎敌。八月,曹军北渡黄河,驻扎黎阳(今河南胜浚县东)。九月,曹操还军许县,同时分兵驻守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北)。十二月,曹操再次抵达官渡,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这里。他派遣东郡太守刘延驻军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益寿亭侯于禁驻守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北),和袁绍的军队隔河相向,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战争就要打响了。
  这场战争是迟早要打响的。建安三年正月,杨奉被刘备谋杀;建安三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一病不起;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举手投降。杨奉已灭,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刘表宣布中立,孙策保守东方。于是局势变得十分明朗,那就是袁绍和曹操两雄不并立,双方都把对方看作了项羽,必yù置之死地而后快。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场战争。
  战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交锋阶段”。这个时候,双方都在小试锋芒。袁绍先发制人。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兵进黎阳,以黎阳为大本营,并派遣大将颜良率先头部队攻击白马,然后又派大将文丑进军延津,但战争的重点是放在白马。四月,只有三千守军的刘延招架不住,向驻守在官渡的曹操发出“鸡毛信”。曹擦决定立即驰援白马,荀攸却建议他进军延津。曹操马上就明白了,荀攸是要他声东击西,做出准备北渡黄河包抄袁绍后方的架势。曹操带领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北挺进。走到延津附近,又突然带领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围攻白马的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立斩马下,白马解围。
  这里必须插一句,就是所谓“车骑将军董承受皇帝衣带密诏当诛曹操”一案在三个月前(即建安五年正月)事发,董承被杀,刘备逃亡。曹操驻军官渡以后,忙里偷闲,征讨刘备。刘备不敌,投奔袁绍;关羽被俘,投降曹操。关羽投降以后,既感激曹操的信任,又怀念刘备的情意,决定报答曹操以后再去寻找刘备。斩颜良,就是关羽为曹操立的一大功。
  曹操解救了白马以后,料定袁绍决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反扑,也一定会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屠城。于是带着白马人民沿着黄河往西走(人们都知道刘备撤退的时候带着老百姓,不知道曹操也是这样的)。走到延津难南面的时候,和渡河而来的袁军相遇,一场遭遇战在所难免。当时曹操的军队在一个高坡上,袁绍的军队杀了过来。哨兵报告:敌人那边来了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骑兵更多了,步兵数都数不清。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于是下令:解鞍放马,原地休息。所有的将领接到命令都目瞪口呆,说敌人来了那么多,从白马带来的辎重都摊在路上,我们还是先运回军营吧!只有荀攸明白曹操的心思,笑着说,这么好的诱饵,运回去干什么!曹操也笑,神态十分自若。又过了一会儿,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过来了。将领们问,现在该上马了吧?曹操说不忙。果然,文丑和刘备的骑兵冲过来以后,发现了辎重,纷纷下马去抢。这时,曹操一声令下,鼙鼓声号角声响彻云霄。六百铁骑顷刻之间从高坡上冲下,顿时打得袁军满地找牙。
  这一仗打得是惊心动魄,就连惜墨如金《三国志》,也在《武帝纪》中详加描述,称为“大破之”。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斩于马下(但并不确定是关羽的功劳),刘备则逃之夭夭。于是,就在曹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关羽封存了曹操所有的封赏,留下一封书信,悄悄离开曹营,寻找他那个跑得比兔子还快的哥哥去了。
  曹操初战告捷,却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其实不如袁绍,因此放弃白马和延津,全军退回官渡。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退回官渡,既可以集中兵力,又可以节约财力,还可以诱敌深入。敌军一旦深入,补给线就会拉长。补给线拉长,战争的成本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则会减少。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在白马和延津与袁绍作战,曹操是不利的。把战场放在官渡,则对曹操有利。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就应该“敌进我退”,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曹操是高明的。他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袁绍则刚好相反,他是最喜欢虚名的,尤其喜欢听部下吹捧他“势不可当”、“所向无敌”。因此,曹操一撤退,他就挺进了,全然没有想到曹操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七月,袁绍军进阳城。八月,袁军又向前挺进,逼近官渡,沿沙丘安营扎寨,东西绵延数十里。这时曹操已无路可退,便也扎营相向。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战争的“技术含量”很高。起先是袁绍在军营里建起高楼,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往曹营放箭,曹军死伤惨重,所有的人都只好把盾牌顶在头上(营中皆蒙盾),一个个胆战心惊(众大惧)。这当然不是个事,再说也不能只是招架,还要反攻。于是曹操又制造了“发石机”,可以把大块的石头像炮弹一样发shè到袁绍的军营里去,把袁绍的箭楼全部摧毁。这在当时就要算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袁军魂飞魄散,称之为“霹雳车”。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工兵挖地道,准备偷袭曹操。曹操则挖濠沟来对付袁绍,又派兵去袭击袁绍的运粮车,烧得袁绍叫苦不迭。这两个回合,算是打了平手。
  除正面交锋外,袁绍和曹操也都在对方的背后做小动作。当时,曹操在官渡作战,原来投降曹操的黄巾军将领刘辟被杀,刘备落荒而逃,又跑得比兔子还快。同时,曹操也在设法联络北方乌桓的军阀,使袁绍腹背受敌。这一回,也算是打了个平手。
  总之,这一阶段,是谁也战胜不了谁。
  但是,战争如此旷rì持久,谁都受不了,尤其是人民群众灾难深重,曹操自己也心力交瘁。据《三国志?武帝纪》及《资治通鉴》,九月的一天,曹操看见运粮来营的士卒千辛万苦、疲于奔命的样子,实在于心不忍,竟然脱口而出,再过十五天,我一定为你们拿下袁绍,再也不辛苦你们了(决十五rì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这样说,有把握吗?没有。实际上,他是不想再打了。他实在坚持不住了。然而远在许县的荀彧却鼓励他一定要坚持。据《三国志?武帝纪》,荀彧回信说,袁绍倾巢出动,孤注一掷,这是铁了心要和您决一死战啊!他是决不会善罢甘休,也是决不会半途而废的。现在的形势,您是“以至弱当至强”。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就一定会被消灭干净,根本没有第三种可能。所以荀彧说,曹公呀曹公,成败在此一举!袁绍不过“布衣之雄”,明公却是“神武明哲”,何况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哪里有不能成功的道理呢?
  贾诩也主张曹操打下去。据《三国志?贾诩传》,贾诩对曹操说,明公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有这四大优势,却半年不能胜利,就因为明公您总想万无一失。其实,只要抓住机遇,一鼓作气,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
  这两个人意见都是对的。战争,是一件有着极大风险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很难说谁就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将帅的意志和决策,就往往是成败的关键;而最后的胜利,则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具体到这场战争,曹操一方无疑是要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这就更需要意志。更需要坚持,需要在坚持中抓住机遇,如果有此机遇的话。
  机遇说来就来。就在曹操咬紧牙关决心坚持下去的时候,有三件事情使得这场战争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转折阶段”。
  第一件事情是“刘备开溜”。刘备从汝南逃回袁绍的大本营以后,就向袁绍提出应该联合刘表。刘表和刘备都是老刘家的人,联络刘表,自然非刘备莫属。于是袁绍让刘备“将本兵复至汝南”,刘备也就趁机开溜。刘备为什么要开溜呢?一种可能,是刘备兵败汝南回到黎阳以后,袁绍的脸sè不太好看。刘备待不住,只好自己炒鱿鱼。这种可能性不大。据史书记载,袁绍父子对刘备是“倾心敬重”的。变脸的可能也有,但刘备却不会根据别人的脸s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袁绍的态度再不好,尚不至于十分难堪;而袁绍这里如果前途远大,他也会忍辱负重留下来。刘备投靠过许多人。他曾经投靠公孙瓒攻打袁绍,投靠陶谦攻打曹操,投曹操攻打吕布,现在又投靠袁绍攻打曹操。他早就习惯了寄人篱下了,怎么会不能忍受?因此,刘备的开溜,很可能是已经预感到袁绍的失败。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他就像海轮上的那些耗子一样,知道这条船会不会沉。看来,刘备已经意识到,袁绍这里已危机四伏,最好一走了之,所以《三国志?先主传》说是“yīnyù离绍”。当时刘备的力量不强。他之于袁绍,就像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所以,这事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但我以为,大风起于青蘋之末。刘备开溜一事,实应视为袁绍即将失败的一个征兆。
  第二件事就比较关键了,这就是“许攸判逃”。许攸叛徒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仅《三国志》就有两种。《武帝纪》说法是“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荀彧传》的说法是“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习凿齿《汉晋chūn秋》的说法,则是因为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当时袁绍和曹操相持不下,许攸劝他留一部分军队看住曹操,然后抄小路前往许县劫持天子,则大功立即告成。袁绍不听,说我一定要先灭了曹操再说。于是许攸愤怒(攸怒),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
  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合并,就是许攸发现袁绍既不能听取他的意见,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不足与谋,也不足与共图,再加上老婆孩子被捕,当然要走。许攸这一走,袁绍就吃了大亏,曹操就占了大便宜。因为许攸是袁绍的老人。这个人足智多谋,又掌握了大量军事情报。他的叛逃,不但对袁绍是重大损失,而且会动摇军心。因此《曹瞒传》说,曹操一听说许攸来奔,就高兴得搓着双手放声大笑(抚掌笑曰),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就好办了(吾事济矣)。
  果然,许攸一到了曹营,就为曹操出了“火烧乌巢”的计谋(这事我们已在《真假曹操》一集说过)。曹操也当机立断,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库,却没有派重兵把守。曹操化装成袁军,人衔枚,马缚口,趁夜sè,抄小路,急行军奇袭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并直接导致了第三件事情的发生。
  第三件事情的发生,使形势在顷刻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就是“张郃反水”。张郃是袁绍的大将,有勇有谋,而且也是在冀州时就跟了袁绍的。据《三国志?张郃传》,曹操奇袭乌巢,袁绍也得到了消息。张郃主张立即增援,郭图反对。郭图说,张郃的办法不对。我们应该去攻打曹操的大本营。曹操听说老巢被攻,一定回师救官渡,乌巢也救解围了,这叫“不救而自解”。张郃说这根本救不可能。曹操得大本营哪里是顷刻之间就能攻下来的?乌巢又失守,我们恐怕只能去做俘虏了。可惜袁绍不听,接受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结果完全如张郃所料。这下子郭图紧张了。为了推卸责任,只好嫁祸于人。于是郭图对袁绍说,张郃得到消息,幸灾乐祸,出言不逊。袁绍的性格大家是知道的,最是死要面子。郭图这么一说,袁绍肯定拿张郃问罪。张郃前方不利,后院失火,只好和部下高览烧了战车,向曹操投降。
  张郃投降的时候,曹操还没有回来,镇守官渡的是荀攸和曹洪。曹洪弄不清楚张郃是真降还是诈降,不敢放他进来。荀攸说,没什么可怀疑的,快开营门!张郃也就进了曹营。曹操闻讯,喜出望外,说这是韩信归了刘邦呀!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徒,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
  于是战争迅速进入第四阶段——“决胜阶段”。张郃一投降,曹操马上就按照贾诩的建议,抓住机遇,集中兵力,大举反攻。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带着长子袁谭弃军而走,落荒而逃。失去了统帅的袁军“大溃”,纷纷变成俘虏,袁绍的图书和珍宝也都落入了曹操手中。这些东西,原本是不应该带动军中的。但袁绍为了表现自己的“儒将风度”和“名士派头”,硬是带了过来,结果全部被曹操“笑纳”。这说明袁绍虽然自视甚高,其实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爱摆谱的人,是从来就成不了大事的。据《三国志?武帝纪》,一年前,袁绍决定发动这场战争的时候,曹操就曾经笑着说,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不过是为我准备的礼物(适足以为吾奉也)。这些图书和珍宝,则大约要算是额外的收获了。
  官渡之战是当年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史家多给予高度重视。《三国志?武帝纪》甚至还记载一则“神话”(也可以说是“鬼话”)。说是桓帝时,土星出现在楚(今湖南、湖北)、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于是一个名叫殷馗的“预言家”便断言,五十年后必有真命天子起于梁国和沛国之间,而且“其锋不可当”。果然,五十年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绍,从此“天下莫敌矣”。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其实就连官渡之战的许多细节,史家都有不同看法。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在谈到这场战争时,就几乎把《三国志》全部推翻。吕先生甚至说:“《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他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并不在于谋略,主要是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这就没办法辩证了,请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琢磨。
  官渡之战的结束,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的事情。从此袁绍一蹶不振,再也翻不过身来。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绍发病呕血而死。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七月,曹操击败袁绍的接班人袁尚。八月,曹操进入邺城,哭祭袁绍,曹丕则顺手牵羊,“接管”了袁熙新婚的妻子。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击败袁绍的长子袁谭,平定冀州,袁谭被杀。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辽东太守公孙康谋杀袁绍的接班人袁尚和二儿子袁熙,将其首级送往曹营。不可一世的袁绍家族彻底灭亡。
  公孙康杀袁尚和袁煕还有两个小插曲。据《三国志?武帝纪》,袁尚和袁煕投奔公孙康以后,许多人都主张征伐的。曹操却说用不着,公孙康很快就把他们的人头送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其实是狼狈为奸,既互相利用又互相防范的。我们逼他,他们就齐心协力;我们不管,他们就互相残杀。果然,袁尚和袁煕yīn谋夺取公孙康的地盘以自立,公孙康则决定杀了袁尚和袁煕给曹操一个交待。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当时公孙康设下“鸿门宴”,将袁尚和袁煕一举擒拿。袁尚和袁煕被捆起来扔在冰冷的地上,很难受,便请求给个座垫。公孙康说,你们的脑袋就要出远门了,还要座垫干什么!便把他们俩杀了,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中。所以说,胜利者总是属于那些洞悉人性的人。
  袁尚、袁煕、袁谭的死,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官渡之战的失败。这个结局,其实有两个人早就预见到了,他们就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和田丰。沮授和田丰都是坚决反对打这场战争的。据《三国志?袁绍传》,田丰曾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穷,众虽少,未可轻也。”因此他提出,应该打持久战和游击战。首先,应该发展壮大自己。一是要站稳脚跟(据山河之固),二是要扩大地盘(拥四州之地),三是要建立统一战线(外结英雄),四是要加紧扩军备战(内修农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派小股部队去sāo扰曹操,“分为起兵,乘虚迭出”。曹操救援东边我们就打西边,救援西边我们就打东边,“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这样,“我未劳而彼已困”。用不了两年,就可以坐享其成了。现在我们“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万一失手,那就后悔莫及。袁绍不听,田丰强谏。于是袁绍勃然大怒,认为田丰阻挠他平定天下的大计,罪该万死,就把田丰下了大狱,说等我凯旋归来,再来和你算帐。
  田丰在狱中等了一年多,等来的正是失败的消息。于是朋友来祝贺田丰,说从此足下必定受到重用。田丰却仰天长叹说,这一下我死定了。来人不解,说为什么,怎么可能?是啊,为什么,怎么可能呢?
  请看下集:胜败有凭。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九集 一决雌雄

发表评论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 2大江大河作者:阿耐 3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作者:当年明月 4雍正皇帝作者:二月河 5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